2002-2005年,我所在的小城市由1元7个煎饺涨到了1元2个煎饺,可是煎饺涨的钱比不上店租涨的钱,老板关了,现在在镇上,同样的煎饺1.5一个,让我们算算这涨价的幅度,20年,涨了10倍多。
20年,有些地方的房子有十几倍的涨幅,有些却只有5-10倍,但工资呢,2002年,笔者母亲的收入有1000左右,20年过去了,可支配收入却只有5-6千左右(甚至在当地算不错了)
现在说起来很多人有车有房,加起来也算百万家当,可是大头还是房子,真正可支配的现钱能占20%就不错了。
从最早的一铺养三代到一套好房解决养老,真的能让我们手上的钱好好的生活吗。
2020年初,魔幻的疫情来了,国内能正常保持工作生产已经是我们的政府足够给力,可是现在的状态不是仅仅疫情造成的。
物价的上涨必然有成本增加,比如租金、比如人工成本等等,房价上涨似乎也符合逻辑,土地成本上升,材料费上涨;更别说人的工资,因为他的涨幅相比其他,简直在下跌。
所以人们为了保住财富不贬值,甚至为了升值,要去购买能跑赢通胀的东西:证券、贵金属、不动产,房地产也是一种商品。
可是,因为网络和物流的发展,网上消费占据消费市场越来越大的份额,商铺不再是唯一的选择,导致了很多商铺越来越不值钱,三年来,笔者认识的一个人,购买的余杭区200多万的商铺80万卖不出去。
房子呢,中国人自古以来只有有房子才能定下来,可是,虽然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,价值却不是决定价格的唯一因素。
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事情,我想大家应该从几年前的新闻就了解到一个事情——我国的生育率在下降,在大幅下降。
可能一两年的下降没什么感觉,毕竟总体基数在这,哪怕疫情期间春运还是人很多。可是十年二十年呢,那就是新的一代青壮长大的日子呢。那不是简单的一两亿人,那是何其庞大的一个市场,截止到目前,一个人的成长到最后成家立业养育下一代,婴幼儿的奶粉尿片,小孩的读书教育,衣食住行,还有这么多的房子呢。
现在家家户户平均下来2个孩子,一对小夫妻除了置换怎么算都能摊到一套房子,新增需求大幅下降,当然现在全国其他省的人(无论是小城市还是乡镇)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奔,有能力有机缘的人在这些城市买房定居,大城市的房价能维稳甚至随着物价正常上涨,小城市甚至乡镇的房子真的有那么多消费者买单和居住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