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国发院的院长姚洋提出了两个关系到民生的建议:
一是发放1.4万亿的消费特别国债,由各省认购,各省自己偿还;这其实就是直接发钱,老百姓一人平均一千,债务由各地方财政自己背;这当然是个好建议。他今天发,我明天就去超市消费去。
二是取消房地产预售制。预售制不必然导致烂尾,它真正的影响是对流动性的占用,占用的是老百姓那点小家底,等于用老百姓的钱盖楼,利润归了开发商,风险却加在了老百姓的头上,银行只是做了一个旁观者,所以,取消预售制符合老百姓的利益,这也是好建议。
坦率地说,我对姚洋没太好的印象。
两会时董明珠提出提高个税起征点,这当然是个好建议,毕竟董小姐是干企业的,又是销售出身,这个建议是在鼓励企业提高工薪;姚洋却反对,他反对的理由是统计学的;从统计数据看,工资超过5000元的占比不到14%,所以,姚洋认为现在提高个税起征点完全是一个多余的动作。他肯定错了,因为这个统计数据是错的,姚院长太高看了中国的数据统计。
企业一向有两个账本,一个是给税局看的,一个是给老板看的,所以,实际发放工资时,工资超过5000元的占比肯定大于14%。
但是,这一次要为姚洋点赞,经济的终极目的是民生,GDP增速再耀眼,如果不能心系苍生,那又有什么意义?姚洋的这两条建议,都直接关系到了民生。
既然是好建议,为什么不采纳?
消费又取决于居民的收入,如果就业都不能保证,刺激消费就成了卖吆喝了。那么,从逻辑上来说,自然是应该把钱用在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上,但是,这方面的政策政令的确不少,力度却十分有限。用一句官方语言说:我们在疫情中付出的经济成本是最低的。这是事实,至少,到现在为止,一般纳税人规模以上的企业增值税没有动。纾困主要是增加贷款,那是要付息的,最近又有一百多万家市场主体退出,三十万家企业注销;而2021年底银行实现了高增长,纯利一万亿人民币。
这又是什么节奏呢?
当下的问题既然是需求不足,那么,从另一个方面说就是产能过剩。这意味着一些企业在竞争中退出市场是必然的。我们能做的是避免震荡,实际操作还要按《道德经》的“损有余而补不足了”。
以房地产为例,中国有九万家房企,这也太庞大了,超过全世界房地产公司的总和,而美利坚只有五百多家;这时候去救房企,无疑于火上浇油,想救也救不了,所以,黄奇帆认为房企会减少90%。这意味着房地产是一个无解的结,以至于姚洋说:“除了发钱,我也没有其它好的办法。”这哥们太诚实了。发放1.4万亿消费债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?
同样是谈消费,我们谈的是二师兄、大葱,但是管理层更关心的是消费中的大消费,所谓刺激消费,不是让你下午关店前跑去割上二两便宜点的前腿肉,而是一门心思地刺激你去买房子.同样是消费,为什么会厚此而薄彼呢?因为,地方财政收入65%来自于房地产.一人发一千元除了促进猪肉涨价,不会有太大的效果,对房地产的销售作用可以说是无限趋近于零,所以,这个建议注定不会采纳。
预售制也是同一个类型的问题
预售制预支了老百姓三代人的那些小家底,再通过贷款又透支了业主数十年的预期收入,锁死了70%左右的居民资产的流动性,把民间资本玩到了极致,天下无双,那还怎么刺激消费呢?它无疑是中国经济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成因,马光远痛批预售制肯定没有错,取消预售制也是早晚的事。
黄河已经泛滥,筑堤已经来不及了,那也好让水再流一会。今天取消预售制,明天就会有大批的楼盘停工,没有巨量资金的支持,又如何取消预售?,房地产的严峻形势,姚洋也应该明白,他说:任泽平团队的研究数据显示,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是17.2%,其中,直接贡献是7.3%,间接贡献是9.9%。也就是说,100多万亿的GDP里面有十七八万亿是房地产直接或间接贡献的。房地产的产业链也很长,钢筋、水泥装修、家具、电器等……。
这么重要的产业,又是如此之大的权重,它不能垮。如果立即取消预售制,它肯定垮了。
今年上半年,排名前100的房地产企业地产销售额下降51%,拿地规模同比下降60%,姚洋说:“稳定房地产行业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。如果不稳定下来,极有可能演化出一场金融风暴。”
既然如此明白,那就更应该明白,取消预售制的建议注定不会被采纳,也就是让瓜众们听了后让掌声响起来吧。
姚洋提出了两个好建议,却注定不会被采纳,这是中国经济学者的悲哀,因为,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有太多的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不通的地方。纯经济学观点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问题。
中国的经济问题永远是和体制、政治、行政风云连接在一起的,随便什么事都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,正如抗疫,不仅仅是人与病毒的关系,更重要的关系,也是无法回避的关系,还是千回百转的人与人的之间、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。
中国的经济问题总归是要围绕着财政转,这就是为什么姚洋的两个建议都不会被采纳的原因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