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王新村,位置在省妇保对面,是个闹中取静的老小区。这里的5幢居民楼,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建成的。随着岁月流逝,昔日的“新村”,已经略显老态。最近,岳王新村进行了征收,这个老小区即将迎来成片改造,变身真正意义上的“新村”
岳王新村,位置在省妇保对面,是个闹中取静的老小区。
这里的5幢居民楼,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建成的。随着岁月流逝,昔日的“新村”,已经略显老态。最近,岳王新村进行了征收,这个老小区即将迎来成片改造,变身真正意义上的“新村”。
“风水宝地”的旧时光挺有故事的
杭州的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说,那时候,岳王新村的院子里建有好几幢民国别墅,尖顶红窗,青砖实叠,周围有空地花园,高树低草,环境十分优雅。而且,这里还是“学区房”——和岳王新村对面相望的省妇保,是曾经的弘道女中。这是一所杭州历史上很有名的女子学校,其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867年杭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——贞才女学。1912年,贞才与另外两所女学合并,成为弘道女中。
家住岳王新村6幢的一位居民介绍说,她就是弘道女中的毕业生之一。“当时,岳王新村的北面还有一所弘道小学,后来这里改建成了行知幼儿园,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”
这幢小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,第一任主人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代表鲍乃德。最初,这里由两幢姐妹楼组成,一东一西,东面的叫“顾庐”,西面的叫“居安”,旁边还有一座花园,如今保存下来的岳王新村8幢就是曾经的居安别墅。
岳王新村也留下了很多属于杭州市井的城市记忆。门口的一条岳王路,曾经有不少老杭州人都爱逛的花鸟市场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“杭州伢儿”,几乎都有被父母带来逛花鸟市场的记忆,“买买小金鱼,逗逗小猫小狗,很是热闹。”
不过,外面热闹,小区里却闹中取静。“过去大树比现在还要多,就算是三伏天走进来,也比外面街面上凉快许多。”
湖滨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,小区里的5幢居民楼,最老的一幢是1969年建成的,最“年轻”的一幢,是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。今年,上城区推进“四个全域化”工作,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岳王新村的居民楼进行了鉴定,发现多处居民楼已经存在建筑安全隐患,尤其是建造年代最久的那幢居民楼,鉴定结果为D级危房。
带不走的“老物件”有了好归宿
要暂时告别住了一辈子的“家”,自然恋恋不舍。更让一部分居民们发愁的是,“搬家”。
“134户居民,老年人就有75户。”岳王路社区主任谭亦颛说,不少老人都已经八十多岁高龄,子女也不在身边,要搬家,精力、体力都不够。还有些居民一收拾,发现家里很多东西多年未用了,想干脆趁着这个机会“断舍离”。
负责岳王新村项目的,大多是湖滨街道的80后年轻干部,不仅一腔热情,而且还在工作中融入了“互联网思维”——他们联系了专业的搬家公司、中介公司,还牵头公益组织和二手物品回收机构为居民们办起了“跳蚤市场”。不想带走的闲置物品,可以拿来自由交易,也可以交给回收机构折抵现金,或是兑换食用油、洗衣液、环保酵素等等,大件物品还有专人上门回收。
家住6幢的李奶奶,为心爱的聂耳牌钢琴,找到了“新主人”——一位喜欢音乐的小朋友。“这台钢琴是我1987年买回来的,音色还很好。”李奶奶一边抚摸着钢琴,一边动情地说。
家住一楼的孟老师喜欢种花。这次租房过渡,三楼的房子养不了那么多花了。他把养了好几年的花花草草送给了社区,“以后我还会经常回来看看!”
还有一位居民把一张按摩椅搬进了社区,“新买的房子是精装修的,这按摩椅风格有点不搭了,就送给有需要的人吧。”谭主任说,他们打算把按摩椅放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去,“社区的老人们正需要。”
街道、社区和湖滨指挥部细致的工作、贴心的服务赢得了“民心”,居民的高满意率也换来了短时间内的高签约率。6月30日,正式启动签约,当天就签约了70户。截至昨天,已有109户居民签约了。
据了解,征收完成之后,岳王新村将进行一系列的“硬件”改造,重新规划、建设安置房,成为有电梯、有绿化、有车位的生活小区,配套设施也将大大提升,“不仅有停车管理、秩序维护、公共保洁,还要培育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。”而且,根据初步规划,历史保护建筑岳王新村8幢也将有机会恢复“花园洋房”的风貌。
“老小区”的环境,随着城市发展“升级”,岳王新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会更好。
“这次搬迁,提供给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选择很多样,工作人员给每家每户都列了一个‘方程式’,帮他们根据家庭实际情况,找到搬迁的‘最优解’。”街道征迁办人员介绍说,比如,急需改善的,可以选择货币安置,去买自己心仪的房子;户型小的,也有机会扩大居住空间。
签约的居民中,有不少人选择了货币安置、外迁安置的方案,“现在杭州发展很快,有了地铁,就算搬走了,以后来荡西湖也很方便。再买新房子,面积可以比以前大多了。”居民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