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十年,房地产堪称是无可匹敌的“造富”神器。口说无凭,中泰宏观计算,过去十年坚持持有全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产,能获得350%以上的收益。数据更显示,十年间,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更是碾压债券、股票、黄金、定存、原油等一众资产。
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0年-2021年,全国平均房价由5357元/平,涨到了10658元/平,涨幅接近200%。这还只是平均数据,如果单看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重点区域,过去十年,房价10年涨幅超过10倍的比比皆是。
也正是在房地产的这种“造富魔力”的刺激下,2015年起,国内才形成了一股“有钱就买房”的新思潮。尤其是2018年,更是演变了“全民炒房”的火爆景象。西南财大发布的数据显示,投资性购房者占到了58.2%,改善住房的购房者占到了26.7%,而刚需购房者只占到15.1%。
近年来,不仅个人投资炒房客的数量在大幅增加,开发商的数量更是呈现几何式上涨——开发商也一门心思想分食房地产这块大蛋糕。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,十年来全国新增121万家开发商,且15%的房企有法律诉讼记录。
伴随着开发商数量不断暴增的是开发商的负债率大幅增加。WIND数据显示,2021年房地产企业,整体负债率达到79.42%,位居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第三位,仅次于银行和非银金融。直白点说,房企杠杆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。
“民生”房地产,投资属性凌驾于居住属性之上,这是国家不希望看到的,因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。另外,天量的资金沉积在房地产这个“蓄水池”里,真正支撑国民经济高质量、长远发展的实体经济、科技产业、小微企业等得不到“输血”,发展逐渐停滞,这也是国家不希望看到的。更重要的是,房地产高杠杆,已经开始影响金融大局稳定——房地产杠杆过高,甚至有超过安全红线的趋势。基于此,所以国家从2016年就喊出了“去房地产杠杆”的口号。
2016年-2020年,降房地产杠杆主要是以试点现房销售、提高开发商拿地自有资金比例、封堵开发商融资常规渠道等。效果虽然有,但见效很慢。
而真正开始降开发商负债,要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“三道红线”说起:1.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%;2.净负债率大于100%;3.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。再加上银保监会、央行随后又为各大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规模及占比设置了“两道红线”,所以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,受金融政策大幅收紧影响,开发商开始出现资金流动性,还不上债的房企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像泰禾、恒大、融创、佳兆业、雅居乐、蓝光等房企都是成也高周转、高负债,败也高周转、高负债。
这一轮的房地产降温,远超很多人的预期。房产专家卢骏形容,2021年下半年至今,房地产可谓迎来了“至暗时刻”。事实上,直到今天,房地产仍然未能走出困境。今年以来,为了提振购房者的信心,重启楼市,我们看到上至国家央行、银保监、住建部等部门,都在放宽政策,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,下至地方更是千方百计给开发商纾困,甚至出台一系列创新鼓励购房的举措,比如“一人购房全家帮”,西瓜、大蒜、小麦换房,青岛卖房纳入社区考核,武汉公务员购房补贴15万,北京试点60岁及以上老人贷款买房首付最低35%,云南大理首创“个人+房企”共有产权房等等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今年7月底,全国各地出台的稳楼市政策已经超过580次,刷新历史记录。中原地产统计的数据显示,7月超85城发布了90多条稳楼市政策。
这体现在三个方面:首先,开发商销售端,仍然未能恢复往年的正常水平。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TOP100房企的销售额均值为356.4亿元,同比下降48.6%。TOP200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同比下降51%。今年上半年仅有8家房企销售额过千亿,去年同期有19家。百亿房企数量也减少了41家,只有83家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22年7月,百强房企中近8成单月业绩环比降低,其中29家企业的环比降幅在30%至50%之间,17家企业环比降幅超过50%。且有近6成百强房企7月单月业绩不及上半年的月均水平。这意味着,7月份,房企但销售业绩又再次“恶化”了。
其次,房贷端,央行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居民部门存款新增10.33万亿。但住房贷款却大幅下滑,上半年房贷只新增了1.56万亿,较2021年同期的3.43万亿,跌幅高达54.5%。需要重点说明的是,今年二季度,新增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为-1105亿,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为200亿。去年同期分别是7500亿和9100亿。
这两组数据透露的信号再明确不过,今年以来,大家都在忙着储蓄,消费意愿大幅降低,尤其是住房支出,断崖式下跌。易宪容解读称,“这意味着大家都没兴趣买房了”。而个人房贷急剧下降,接近于零增长,不仅仅说明房子卖得不好,还是说明很多人已经在提前还房贷了。
再者,土地市场也不容乐观。财政部数据显示,上半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23622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31.4%
用通俗的话说就是,地也卖不掉了。另外,今年前7个月的土地市场,还发生了一件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事情,300城土地出让的土地中有近90%都被央企、国企,以及地方城投公司拿走了。民营房企的拿地意愿几乎降至“冰点”。以8月4日深圳第二轮土拍为例,流拍2宗,且以“国家队包场”的方式结束。
去年上半年以来,房地产降温,真的是政策收紧所致吗?“金融市长”黄奇帆认为,信贷政策收紧,固然会对市场有短期影响,但本轮房地产调整了一年多,实际上是房地产多项基本面指标迎来了拐点。其中人口是最主要的因素。
黄奇帆认为,“14亿人是天花板,全中国人口减少是大趋势。”事实上,今年以来,已经有多位专家预测,今年很可能就会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。国家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说,今年的死亡人口数量,很可能会超过出生人口数量,今年人口负增长的概率很大。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文表示,“今年我国总人口极有可能出现负增长,同时未来的老龄化率将加速,到2030年前后步入超老龄化社会。总人口过早出现负增长及老龄化加速,势必会让房地产的供需双减。”
需要说明的是,今年已经有31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发布了2021年人口数据,结果显示,截止到2021年底,全国已经有10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,另外至少有16个省市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。
人口负增长对房地产的影响,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:一方面人口红利减弱,另一方面加速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。前者会导致购房需求严重不足,大家都不生孩子,每年还盖那么多房子,卖给谁呢?换言之,未来买房、换房的需求会大幅下降;后者会造成房地产抛压。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,意味着有购房需求的人口相应减少,同时也给正在还贷的年轻人带来赡养压力,购房主力群体,加不动杠杆,楼市谁来撑?
而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,现在的年轻人生育意愿大幅下滑。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?梁建章等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1年我国养育一个孩子从0-17岁的平均成本超过48万,全世界第二高,仅次于韩国。这其中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60%以上。一句话总结就是,制约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高房价,而不断减少的出生人口,又反过来制约房地产的发展。
综合上述房地产复苏“失败”,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弱,以及2022年我国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,房产专家刘博直言预测,2023年房价或超乎常人想象:一方面,城市间的房价分化会进一步加剧。对于北上广深杭,这类一线城市,受益于源源不断的人口增量和发达的产业支撑,核心区的房价,还会进一步上涨。同时,由于信贷、限购等政策逐步宽松,叠加鼓励购房措施支持,成交量也会迎来回暖;
对于人口不断向外省转移、产业结构单一、经济发展落后的绝大多数二三四五线城市来说,房地产很难再恢复前两年的荣光。具体表现是,库存逐渐积压、成交量下降,继而导致房价缓慢回调。更重要的是,前些年挤破头要进驻三四线城市的开发商,未来会忙着从这些城市撤出,他们的方向很明确,就是回归全国头部一二线大城市。
另一方面,房价“普涨”时代终结,绝大多数城市将迎来“调整期”。依据是我国目前已经不缺房了,而且很多城市房子严重过剩。央行数据显示,城镇地区居民住房拥有率高达96%,户均拥有1.5套住房,持有两套房的家庭占比41.5%,持有三套房及以上的家庭占比10.5%。另外,国家统计局公布的《中国人口普查年鉴-2020》显示,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.76平方米,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.2,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.18平方米,已处于发达国家水平之列。
这两组数据虽然有“被平均”的成分,但足以说明,绝大多数城市住房已经严重饱和了——供大于求,房价下跌趋势明显。不过考虑到国家宏观层面调控的主基调仍然是“稳”,所以不会出现房价大幅下跌的情况。但也不排除,个别房价虚高、需求被掏空、库存严重积压的城市,出现“资产大幅贬值”的情况。